奉献丰满人生价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9-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的一句名言。他选取科研项目,主要考虑能否广泛应用于生产,让群众更多更快受益,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篇论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李保国的努力方向,无疑为教育科技工作者打开了一个思考自身价值的窗口: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增进人民幸福联系起来,如何让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人民的获得感同步递增,如何在大时代的坐标系中更精准地认识自我。

    李保国在这样的考量中坚定了对自身选择的自信,并从这种自信中获得无尽的力量。要说傻,李保国也真够傻。当不少人热衷于从概念上寻找科研选题的“突破”,追求“出成果”的捷径时,他却时刻都在琢磨如何以科技创新帮农民致富。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脱贫,他选择了那些实打实、面对面、硬碰硬的科研选题,他甚至研发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了灌溉中的时间、水量不匀的问题,因为他看不得农民穷。这类科研项目选题,无法通过概念的堆砌来完成,而是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证研究。无论是面对似火骄阳还是风霜雨雪,他常常守在林地里从早劳作到晚,只为了获取一手的实证数据。快退休的人了,这么拼命地在野外作业,不是傻是什么?但他的傻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使李保国“做什么就能成什么”,做成了许多人一辈子也想象不到的成绩。许多人说是他运气好,但其实正是他心系群众疾苦的情怀和不屑于取巧的实干作风,正是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让他做到了“事事难成事事成”。

    如何能让贫困群众从自己的科技创新中获得好处,李保国用实际行动作出的回答,就是一位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不一定要有尖端的设施设备,但一定要有“尖端”的思想、思维和服务群众、服务生产的自觉,一定要有大格局中的大担当。并非所有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都能像李保国的科研成果那样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但每一个教育科技工作者,应该有和李保国相通的责任感。如果有更多教育科技工作者能像李保国那样,在自己的岗位上甘当愚公,我们时代的进取精神将会变得更饱满,也更有力量。

    李保国那份心系贫困乡亲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弥足珍贵的济世情怀,既包含了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又包含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科学精神。他的选择,呼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是知识分子突破自身屏障,走出象牙塔,以专业素养和能力回馈社会的实际行动,而他的个人价值,也在这种选择中一步步得到升华。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践行李保国“新愚公”精神,就要像李保国那样,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不断用自己的知识回报人民的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尽己所能,不辱使命。